去哲学世界做一名隐士︱哲学的道

2023-08-22 09:42:08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资料图)

■ 武斌

1944年,英国作家毛姆出版了他的著名小说《刀锋》,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受到弗吉妮亚·伍尔芙夫人那个严峻的批评家的称许。《刀锋》故事是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年。

有人说,拉里的蓝本就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刀锋》出版时,维特根斯坦还活着。所以,毛姆在小说开头说:“书中角色的姓氏全都改过,并且务必写得使人认不出是谁,免得那些还活在世上的人看了不安。”

维特根斯坦就是哲学界的隐士。

1906年,维特根斯坦进入柏林-沙罗顿堡工业大学学习工程技术。实际上他一生都对机械饶有兴趣,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制作了一架缝纫机器而备受称赞,甚至在晚年他还能花上整天时间察看放在南肯辛图博物馆里他喜爱的蒸汽机。1908年,他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当研究生,从事航空学的研究,并由此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维特根斯坦曾向某人请教论及数学基础的文献,后者向他推荐1903年问世的罗素的《数学原则》。正是这本书极大地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后来的发展。1911年秋,他根据弗莱格的建议,到剑桥就学于罗素。

维特根斯坦在读完第一个学期后,跑来问罗素:“请你说说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答道:“我亲爱的朋友,我也不知道,但是,你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说:“因为假如我是一个十足的白痴,我将再回去读我的航空工程学。如果我不是白痴,我就希望成为一个哲学家。”罗素说,不妨利用假期写一篇哲学方面的论文给他看,然后才能回答。第二学期刚开学的时候,维特根斯坦交给罗素一篇哲学论文。罗素只读了他论文的开头一句话,就对他说:“不,你不应该成为航空专家。”

就这样,维特根斯坦开始专心于哲学,而他的哲学又对他老师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两人的相遇,引起了20世纪西方哲学界的革命性变革。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作者:武斌 著名文史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