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游记|不曾拥有,何谈放下 信息

2023-04-20 15:30:19   来源:顶端新闻
# 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

经人介绍,我在电话里“认识”了林州的“老李”。“老李”是当地的能人,据说在红旗渠隧道项目上,他把天津某投资集团引过来,投了30个亿。“老李”答应也给我们牵牵线,认识认识。


(相关资料图)

说实话,这两年,我认识的“能人”也很多,掐指算一算,大抵可以装满一辆四十五座的票车。

其中一个姓钱的老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疫情管控很严,就在会所里招待了他。酒足饭饱后,我们一边品着普洱,一边谈着国事。末了他问一句:小李,你们这个项目整体投资额是多少个亿?我说,16个,不过最低有3个也能滚动起来。钱老板的茶碗停在半空,几秒钟一动不动,突然放下来,笑着说:不好意思,我们对低于30个亿的项目不予考虑。

一开始,只要有人介绍,我就去拜访。河南人讲排面,成不成都得招待一下,不然人家说你没有规矩。但光出不进的日子久了,就开始反思。后来定了个调子,有诚意就来办公室谈,不刻意、不强求招待,正好赶上饭点的,出于礼节,就意思一下。是真正的金主,岂会在乎一顿酒饭?

所以,去林州拜访的事情一直没有提上日程。昨天,好朋友高峰打来电话,让我跟他一起去林州石板岩考察一下写生市场的情况。我想,刚好借机去会会“老李”。

一进太行,心情大好。我心里装着的投资数字和太行山的年龄数字基本都在“亿”这个等量级上。比如在28亿年前,太行山区域被大海淹没;在18亿年前,在海底形成奇怪的岩层;在6亿年前,从海洋里隆起巍峨雄浑的太行山脉。

从穿过飞龙峡、桃花谷的那一刻起,我在心里就默默念叨,希望能托太行山“亿”级的身份之福,实现我“亿”级融资的梦想。

到了石板岩镇,大家下车先溜达一圈。这个被石头垒起来的小镇,充满着古香古色的优雅,同时又有一种别具匠心的文创情调。放眼四面,那一层摞一层的岩石,就像上帝为人类构筑好的积木玩具。

李白当年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他在被唐玄宗李隆基“赐金放还”后,路过太行时曾写下了“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佳句。此时,我却想改用李太白的另两句子诗来抒发一下心情,即“相看两不厌,只有太行山”。

这里80%的游客都是来自全国的学生。成群结队,千军万马,都是为了来太行山写生。还别说,如果没有亲眼目睹过太行山的奇特相貌,很难想象大山还可以画成这个样子。

有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在石板岩找到了很接地气的解释。当地居民从写生大军上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大山是上帝给的,谁都可以欣赏,谁都可以写生,但客人的吃住行总要有人来服务,于是他们建民宿、建食堂、建美术馆、搞写生大赛。还主动出击,跑遍全国的各类美术学校,请他们组织学生来这里写生,进行实地教学。这些写生大军的消费给当地居民和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晚饭安排到了一个叫太行平湖的地方。青色的湖水映着跌宕起伏的山脉,加上一层薄薄的烟雾,随手一拍,活脱脱一幅国画诞生。

一家名字叫“遇见”的菜馆老板,为我们炖上从太行平湖里刚钓上来的活鱼,炖上从鸡圈里刚宰杀的小公鸡。锅底的木柴噼里叭啦地响着,从窝盖缝里发出滋滋滋的叫声 ,随之从空中飘来了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

“汾酒30年”也摆上了露天的餐桌。面向太行平湖,一场惬意的酒席即将开始。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因突发事件,能人“老李”明天来不了啦。

我并没有因这个无趣的电话辜负了这一顿美味佳酿。看着夜幕下太行山上几处隐约的灯光,爽快地说,我不等您了,等您办完事来郑州谈吧。

酒过三巡,我感慨地说,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有机会到达每个想去的地方,也不可能都有机会第二次到达曾经去过的地方。珍惜当下,争取让每一次出行都有收获。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朋友高峰驱车前往一个与山西长治交界的地方,看一看那里写生大军的盛况。

迎着徐徐的晨风,在太行大峡谷里悠然地前行。不一会就看到了路边列成长队的写生学生。一队又一对,一群又一群,一片又一片。我和高峰都被震惊住了。

看来干什么都不容易,中国到处都是严重内卷。在这些成千上万的写生大军中,不知道有几个能画出个名堂来。但他们身上的那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状态,好像给我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把我最近那种一度想躺平的心态,驱逐得无影无踪。

我没有了见“老李”的任务,在考察完写生市场的情况之后,就准备打道回府,抓紧忙活别的项目。高峰说,既然来了,不妨登顶太行山,俯瞰一下太行大峡谷的盛景。

经协调,我们不用费时费力地花几个小时爬山,可以直接把车开到最高峰。大概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到达了山顶,从仰望太行,一下子变成了平视和俯瞰。

身临太行山“万丈深渊”的边沿,感觉两腿隐隐约约的有些发酸。我近距离地平视着对面的岩石,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心想太行山才是真正的阅人无数。六亿年啊,甚至是阅猿猴无数,阅恐龙无数。

在下山的路上,我默默地说:不曾拥有,何谈失去;不曾经历,何谈放下。

有人动不动就拿弘一法师作例子,岂不知他在出家前已拥有何等的辉煌,不然他也写不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佳句。其实,他也不是放下,他是在俗世攀登过一座高峰之后,又去攀登佛界的另一座高峰罢了。

也许,融资和作学问差不多,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那样: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文史类读书笔记,以及《雾太阳》《猎城》等七部情感类的中、长篇小说。

关键词: